前两天在悟空问答中有朋友问做了冠脉支架还能做核磁吗?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也是临床工作中医患经常遇到的问题,那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们正式探讨一下。 毛主席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这个专业问题我们还是要从权威医学指南中寻求答案。2007年美国心脏协会就发表过一篇科学声明,标题为《具有心血管设备的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其中提到核磁共振检查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植入心血管设备患者越来越多,当此类患者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时,很多情况下会吃到影像科的闭门羹,错误和不适当地拒绝使用核磁共振使医生的不能得到有效的临床信息,更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 核磁共振设备 虽然核磁共振本身对人体并无太大危害,但为什么对体内有植入器械的患者要慎之又慎呢?这还是源于核磁共振的作用机制。核磁共振成像需要三个机制:(1)静态主磁场;(2)射频能量;(3)梯度磁场。纳尼?太抽象了吧。具体细节咱们不多说,咱们就简单聊一下这三个机制会导致什么风险。静态主磁场的主要风险是将有磁性的物体吸引到核磁设备上,如果患者体内存在磁性较高的设备,可能会导致患者的严重伤害或核磁设备的损坏。射频能量是核磁设备成像时发射到人体内的脉冲能量,会直接导致局部发热,灼伤人体器官,同时会使体内特别是心脏内电极导线出现感应电流,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梯度磁场同样可能具有射频能量诱发心律失常的风险。 因此,人们在做核磁共振之前需要注意什么呢? 1、尽可能去除身上的金属物质,比如项链、戒指、耳环、手表、金属假牙等,当然男同志的腰带和女同志的内衣也要摘掉。 2、向医生告知体内植入器械,供医生查阅相关说明书明确其是否为核磁共振禁忌。 3、对于一些老年患者,特别是预期需要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尽量植入一些能够兼容核磁共振检查的器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般心血管相关器械一旦植入,很少能够或需要取出。 那么作为科普,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哪些心血管相关植入器械是否能够耐受核磁共振检查。 1、冠状动脉支架:这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相关器械。目前冠状动脉支架材质几乎为弱磁性或无磁性,而大多数支架说明书提供了可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提示。因此,这些支架几乎都能进行3T(特斯拉)一下的核磁共振检查。而至于支架植入之后何时能做核磁共振检查,理论上讲做完后即刻就能进行检查,但为了安全起见,毕竟支架在被血管内皮包裹后更牢靠,如无紧急情况,建议至少6周后进行核磁共振检查较为安全。 2、人工心脏瓣膜:目前绝大部分的人工心脏瓣膜和瓣环都有核磁共振安全的标签,因此植入人工心脏瓣膜后任何时间进行3T以下的核磁共振检查都不是禁忌,而且缝合胸骨用的钢丝也是兼容核磁共振的。 3、下肢静脉滤器:有些患者因为下肢静脉血栓植入了下肢静脉滤器,而大多数的滤器也是兼容核磁共振的,但有些弱磁性的滤器可能需要等待6周以后并且尽量使用1。5T以下的核磁共振检查。 下肢静脉血栓 4、弹簧圈:弹簧圈适用于治疗动脉瘤等情况的一种设备,这类产品多数也通过了核磁共振的检查。接受非磁性弹簧圈治疗的患者可以在植入后的任何时间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接受弱磁性弹簧圈患者如在3个月或更短时间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利弊。 5、植入式循环记录仪:这是一种植入患者左胸皮下的一种设备,用于记录患者是否存在严重心律失常。部分设备标注了可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但建议在进行检查前,将其中存储的数据提前备份,而且部分设备在检查时会出现轻微移动,患者不必过分担心。 6、心脏永久起搏器:这是另一种最常见的心血管相关器械。目前的起搏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器(CRT)等设备并不是全系列均兼容核磁共振,而是部分高端设备具有兼容核磁共振功能,但后者价格较高,因此在植入前患者需根据自己经济条件及需要程度进行选择。 心脏起搏器 当然,还有诸多心血管相关器械没有列举,没有关系,因为其他器械的使用频率不高,同时有些只是临时使用,并不会一直保留在患者体内。 总结一下,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绝大多数心血管相关器械能够兼容核磁共振,但器械植入体内前,对于预期有核磁共振检查需求的患者务必提前将这一诉求告知主管医生,由医生查询完相关产品说明后与患者共同商议决定。 参考文献 1。LevineGN,etal。Safetyof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npatientswithcardiovasculardevices:anAmericanHeartAssociationscientificstatementfromtheCommitteeonDiagnosticandInterventionalCardiacCatheterization,CouncilonClinicalCardiology,andtheCouncilonCardiovascularRadiologyandIntervention:endorsedby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Foundation,theNorthAmericanSocietyforCardiacImaging,andtheSocietyforCardiovascularMagneticResonance。Circulation。2007Dec11;116(24):287891。 2。BangaloreS,etal。EvidenceBasedPracticesintheCardiacCatheterizationLaboratory:AScientificStatement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Circulation。2021Jun30;CIR000000000000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