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们不是冷血,而是无法承受沉重的后果 在学生中通常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有人知道校园霸凌即将发生,但却没人愿意站出来制止,甚至连开口都不敢。 有人将学生的这种各扫门前雪视为怯弱、冷血,事实上,这种谴责更像是年龄差异下不同角度的误解。 作为尚未成年的学生,他们有着超越成年人的勇敢、热血和正义,对坏事的容忍度极低,之所以会出现知而不报的一幕,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承担不起后果。 多少人还记得去年的15岁初中生遭同学殴打致脑死亡事件? 2020年5月,南通初中生小盛无意间接到朋友范某发来的信息,对方说自己看学校某名初一的学弟很碍眼,准备找机会教训他一顿。 生性善良的小盛不愿见到校园霸凌的发生,于是便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与范某共同好友胡某,胡某对范某的做法很生气,于是劝说了几句。 因为这件小事,原本是朋友的范某就此开始记恨上小盛,准备伺机报复他。 2020年5月7日下午,学校放学后,小盛走在回家的道路上,范某一路跟随,期间遇到自己的好兄弟蔡某,他将自己的意图说了出来,蔡某表示愿意和范某一起教训小盛。 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将小盛拉到小巷子里,实施了一场惨不忍睹的殴打。 在这个过程中,范某和蔡某先是用脚踹小盛,紧接着又勒紧他的脖子,疯狂踹其头部,体型瘦弱的小盛开始还能抵挡,慢慢的因为体力不支,最终被殴至失去意识。 事后,范某和蔡某并没有逃离现场,而是联系了几名好友,将小盛送到卫生院,医生见小盛情况不对,连忙报警,警方到来后,范某和蔡某被当场带走。 小盛在医院经过两天的治疗,最终还是不幸去世,死因是头部遭受严重创伤造成脑死亡。 事情的经过大致如此,可以说,这是一起不折不扣的校园霸凌,但相比于以往的校园霸凌,这场悲剧无疑更加令人惋惜。小盛不仅仅是一名学生,还是一个愿意伸张正义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好孩子,却没能落得好下场。 时隔一年,这件案子在5月11日将迎来最终的宣判结果,但在结果尚未到来之前,网上对此的争议就已经不间断。 是否自首,不应该成为重点 实际上,这起案子早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开庭,但最终没有当众宣判。 让人疑惑的是,在这次开庭中,双方律师一直围绕着是否自首的问题争议不断。 范某和蔡某的律师认为:事发之后两人没有逃离现场,反而是将小盛送到卫生院,从这点可以看出他们潜意识里没有想要置人于死地,医生报警后,范某和蔡某也没有离开,而是在原地等待着警方的到来,说明态度诚恳。 对于律师的这个解释,说实在的,百城君很难认同。 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必然知道头部是人身体极其薄弱的部位,而在施暴的过程中,蔡某和范某一直对小盛的头部进行踹击,这样的做法,说没有置人于死地的心思,信吗? 百城君并非读法律专业的,对法律不是十分熟悉,为此我还专门去查了一下关于自首的定义,给出的答案是自行投案。 法律明确规定了只有主动向警方投案的才叫自首,范某和蔡某并没有自行投案,而是等到警方到来时才被抓获,至于所谓的原地等待,在我看来,是吓呆的成分居多。 当然,这些都是百城君个人的猜测,具体的情况还是要等待法院的判决。 不过话说回来,争辩自首这个问题,真的不应该成为法院判定这起案子的重点,不管是律师,还是法院,都应该认知到事情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怎样的影响。 一个敢于伸张正义,制止校园暴行的勇敢男孩,最终却被同学围殴致死,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不可接受的,崩溃的不只是小盛的家长,还有和他一样的学生,以及我们一直提倡见义勇为的教育。 当一个站出来发声的人受到伤害,其他准备站出来发声的人自然会缩回步伐,沉默在群体之中。 坦白讲,这件事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从小盛受到伤害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直到这名少年去世之后也无法挽回。 既然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无法挽回,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坏影响进一步扩大,这才是法院处理这起案子的重点。 相比于律师争辩自首的情节,外界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两名披着学生外衣的凶手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虽然我国的法律一直强调犯错的学生还有救,得轻罚的理念,但面对这种极其恶劣的情况,法院也应该考虑一下从重处罚,毕竟这不仅是给受害者家属一个交代,也是给社会、教育,乃至其他学生一份答卷,告诉他们恶有恶报。 在网友的争议点中,除了法院的判决问题之外,另外一个问题也被推上风尖浪口。 防止校园霸凌,依然缺乏实质性 有不少网友提出这样一个疑问: 要是小盛最开始将这件事告知老师,那么悲剧是否就不会发生? 对于网友的这个观点,百城君并不觉得很现实,说实在的,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想办法防止、解决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但时至今日,依然缺乏实质性的措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的特殊性所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设想一下,倘若小盛将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能采取怎样的办法?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可能许多老师想说都没办法说,再者,就算那些十分尽职的老师,在知道这件事后将范某训斥、警告了一顿,带来的后果照样是小盛被记恨上。 截止目前,教育依然将防止校园霸凌的重任负担在老师和学校身上,但这样的做法很明显是难以达到效果的。 学生的特殊性就在于学校不可能在事发之前就将学生开除,连处罚都做不到,而老师口头训斥,坏学生很难听得进去。 更为关键的一点,校园霸凌通常并非发生在校内,而是在校外,许多被霸凌的学生往往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遭遇殴打,学校想要维持这段路的秩序,可以说是不现实的。 百城君以前读中学时,校门口经常发生校园霸凌事件,后来学校为了制止这种事情发生,每次放学都会让老师守住从校门口到大马路这段几百米的距离。 这种做法虽然让校门口的霸凌事件减少,但总体上的霸凌事件却没有减少,说白了,老师不让学生在校门口打架,学生就跑到离学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去打。 学校不可能在每个学生回家的路上都布置满人,老师也没办法跟着学生天天回家。 解决校园霸凌的难处在于霸凌可以随着挑着时间、地点下手,而老师、学校、家长都只能固定在一个范围。 意识和行为不对等,才是病因 不管是防止也好,还是解决也罢,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这种后手的措施,几乎无法消除校园霸凌的存在。 之前看过一期采访,一个经常霸凌其他同学的学生,在被问到为什么这么肆无忌惮,不怕惩罚的时候,这名学生的一番话差点让百城君破口大骂。 我还不满16岁,就算打人又怎样,只要不打死就好。 用年纪小去充当校园霸凌的底气,这是什么阴间的话?不过说回来,这种心态在许多校园霸凌者的身上都很常见,在出事之前,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没什么严重的后果,等到出事的时候才会慌了,可惜为时已晚。 意识和行为的不对等,这才是校园霸凌的病因,在目前的初高中教育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太过淡薄,学生的法律教育也很少,许多学生对法定年龄犯罪的印象还停留在18岁以下不能判死刑这块。 罗翔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越是无知的人,身上越是拥有一种莫名的勇气。 和不懂法律的学生讲校园霸凌的后果,能指望几个人能听得进去?专业人士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想着放学怎么欺负其他人,二者的思维压根不在同一频道上。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我们希望教育能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品行端正的人,首先就得先让他们学习法律,只有懂得法律,敬畏法律,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得到升华。 与其让学校和老师每天都盯着,用唐三藏洗脑式的办法去给学生灌输校园霸凌的危害,倒不如将已经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和宣判结果做成资料,时不时的给学生上几堂法律课,这样的效果会好很多。 这个办法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对待校园霸凌者的惩罚上,一定要严惩不贷,毕竟没让学生感觉到怕,知道这种行为的后果,谁又会去遵守。 再回到15岁少年劝阻校园霸凌反遭殴打致死这件事上,小盛已经不幸遇害,再怎么样都回不来,如今人们希望的是能得到一个妥善的答案,一个能抑制住校园霸凌风气,让受害者家属满意的结果。 对待霸凌者不能一味用宽容去衡量,毕竟学生身份也好,未成年人也罢,这些身份都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成为决定性因素,宽容对待霸凌者,固然对得起轻惩学生的原则,但同时也会寒了无数人的心。 更为重要的是,将目前这种缺乏实质性的校园霸凌防护,做出根本性的改变。